目前分類:日記 (131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  • Oct 20 Sat 2007 23:45
  • 密碼文章 小說

  •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,請輸入密碼
  • 密碼提示:我交過X個女朋友。我想生X個兒子X個女兒。(X處為密碼=ˇ=無空格)
  • 請輸入密碼:

專題寫作社課
一、擬定專題主題、方向
  
  1.確立主題。
  2‧確立專題討論範圍。

a1025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◎文學概論:小說(1)
一、小說的定義
1.中國傳統小說觀

(一)《莊子‧外物篇》:「飾小說以干縣(懸)令,其於大達亦遠矣。」為最早    提到「小說」的一段文字。

a1025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(我們何嘗不是那樣幼稚又好勝心強的人?)

  「最有智慧的乃是確知自己無知的人。」--蘇格拉底

  人社營的時候聽過一堂課,講蘇格拉底與盧梭。提到蘇格拉底的辯論形式是以迴拒法探究知識,以無知論作結。在辯論過程中指證對方思考邏輯上的錯誤,不斷否定對方論點以將其逼至死角,當對方反詰道:「不然你認為應該如何?」時,坦承自己的無知,用以作結。藉這樣的方式不斷澄清邏輯死角,逐步邁向真理。

  「承認無知」本身就是一種道德。

a1025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  從社辦往校門的路上襲來一陣涼意,瞥了眼淡紫色的天空,才意識到已經是九月,已經是秋天。已經又是一個秋天。忽然有點懂得那種感知上的記憶,像楊照說的一個味道可以喚起一段往事,風徐徐吹過的時候那些往事彷彿也漸次回到我的身邊。

  所有他們都已經回來。

  *

  很久沒有在這個時間走上這條路。穿越總統官邸後等九十秒的紅燈,沿著北教大的圍牆前行,綠潮迎面而來。門口各校制服一貫假裝不經意地笑鬧跑跳,實則暗自期待著某些人渴慕的目光。我在門前呆立,努力回想卻怎麼也記不起上次這樣等人是什麼時候了,卻清楚知道從前吹在身上的確實也是這樣的風。

  不變的還有屬於制服的純真罷。我們套上制服走著的時候那麼純真,那麼像每一本輕易消費情感的純愛小說。那樣難得。

a1025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  「你們要進窄門。因為引到滅亡,那門是寬的,路是大的,進去的人也多; 引到永生,那門是窄的,路是小的,找著的人也少。」(太7:13)

   我想我該算是個走窄門的人。尋求真理與永恆,走著小小的路。前方有人,只是他們已然走遠了,遠得難以望其項背,留下些蹤跡。所有那些人都這麼走過的,所有建青人,都走過這條窄小的路。那些腳印是朱宥勳的,那對是盛浩偉,再前頭是翁書釗林賢璋,是馬世芳王文華楊照......。都還在。

  那些足跡都還在路上。

  *

  準備小說概論的講義,不知不覺又到這麼晚。講義是已然定稿、印妥在一旁安放,但上課必須提的重點、講綱還有待補充。忙碌中飽滿充實。覺得今年這麼致力於新生工作,精心印了這麼多傳單,總算有了點成效。我知道雖然發了這幾千單傳單,真正對這個領域有興趣的也不過一小撮人,但我們有必要把這個消息傳到他們每個人手上,才能如願的,吸引來我們要的人。而這群人顯然並不讓我們失望。剛開學的幾個中午裡總是會有四五個學弟到社辦,多的時候七八個,要大夥自我介紹,不少人有寫小說的經歷,讀過各式各樣的東西,相當令人驚喜,另有些學弟雖對這領域不甚擅長,卻仍明確表達自己想入社的心意,許許多多,我在他們身上看到許多我自己的影子,更有甚者,優於我的特質。

a1025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人社營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談到服務隊的事,談到古諾楓談到曲冰。我提起信望愛那次到信義鄉的經歷,人社班的G笑了聲說:「你不知道你們那個服務隊就是個最差示範嗎?」聽見的當下很是不服氣,但仔細想想確實挺弔詭的,疑惑著「服務」的本質與價值究竟是什麼。

  前天教會小組聚會的時候聽到五峰鄉服務隊的分享,我才又重新想起了這樣的問題。我們究竟為這些地方帶來了什麼?

  *

  建中人社確實做了些什麼我不清楚,但就單方口述,他們到古諾楓除了陪同小孩遊戲玩樂外,還在那個小社區裡架了無線網路,並教導學童設置Blog平台。他們留下一個寬廣的窗子讓孩子們能更靠近世界一點,還能透過Blog書寫的習慣增進語文、交流的能力。對當地而言這不僅是短期的服務,更是一種長期建設。我不知道在那之後古諾楓使用無線網路的頻率有多高,這些孩子也的確很可能過了一陣就捨棄blog了,視服務建設如無物。但若成功,這至少會是一個具前瞻性的良性實驗。

  反思,信望愛呢?我們究竟做了些什麼。當然就立場而言,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傳播福音,是確立孩童們的信仰,是傳愛。但這只能是一個立場,不能是藉口。同樣是傳福音、傳愛,如果能做得更好些,做得更符合這個社區與群眾一點,我們為什麼不做?否則若暫時拿開福音目的,留下的就只有其實沒什麼實質意義的英文教學、歌唱舞蹈戲劇,和一些模糊的印象。而老實說這些東西跟社區有什麼關係?那些基本英語其實大部分孩子都會了,而表演活動本來就不帶有建設性,我們一群人不能留下連絡資料,走了以後幾乎和當地人斷了音訊,而事實上從頭到尾我們可能都對這個社區的組成背景一無所知。

a1025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以前在苗栗習慣到固定店家買東西,常常不知不覺就吃了同一家的早餐好幾個月,或連續買了一整個學期的飲料,但這並不是一種偏執,純粹只是懶。這種習慣常造成美麗的誤解,以致於偶爾結帳到一半,會聽到老闆娘和客人說:「像這個小孩,已經連續吃了我們早餐兩年了。真的很難得,很有禮貌很懂事的小孩。」把我當做死忠顧客,平常也和我閒聊一些私人話題。久而久之變成沉重的人情包袱。

  國一的時候習慣到一家麵店買晚餐。後來忘了為什麼改到另一家便當店。過了好一陣子,回到原本那家麵店時,老闆娘冷冷地看著我說:「怎麼搞的這麼久沒來?」即使明明知道交易不該有制約存在的,卻還是莫名羞愧。回鍋麵店幾天後又換了另一間,接著就再也沒回去過了,羞於面對人情包袱。如今到台北來依舊,高一幾乎整年都到順路的早餐店買早餐,店內的阿嬤很熱情,常常和我聊天。後來習慣晚起,每天趕著到學校後才趁下課去買早餐部。搞得現在上學路過時那阿嬤都會誇張地隔街大喊:「欸!你那A攏不來買?」每次我都尷尬地笑著揮手,快步走過。

  在這種交易買賣上我贊成人情的疏離。店家與客人的關係即使再緊密也該有個限度,不該藉熟識來綑綁客源。我很欣賞宿舍巷口的那家麵店。這一年我常常到那兒吃飯,老闆和老闆娘知道我是住附近的建中學生,服務態度親切有禮,但從來不會多問。這給人一種很自在的感覺,很親切但絲毫沒有壓力。

  *

  但也有例外。有一種店你很難斬斷習慣的,例如我家巷子口的7-11,即使同性質的商店再多,需要用的時候還是會選擇最近的這家。

a1025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  我發現從小到大我參與的每一個營會,那些救國團的短期營隊、畢業旅行,甚至寒暑訓、人社營,每每我從這些緊密中歸來,穿越黑暗巷道時總會感到一種絕對的寂寞。並不是相對於擁擠的浪潮而顯得寂寞,而是一種絕對性地,你清楚知道某些東西留在過去,曾經深信那是你要的,並緊緊追隨。可是一但遠離那個當下,那些短暫性的依託隨時間幻滅,情感便頓時無止盡的失落。這是我所謂的寂寞,絕對性的。

  但很奇妙。團契生活一年裡參加過不少活動,舉凡服務隊、全中門、出遊、交接、送舊、迎新,這些,現在回想起來,它們從來不曾讓我感到寂寞甚或空虛。不要把我的話當作傳道來看,且作為一種心情分享來讀。我說真的。並不是因為這些活動沒有給我任何寄託。那個寄託,我們的神,何等龐大且逐日增長,而這些寄託從來不曾讓我失望。無法言說,但就是每次從營會回來的路上都備感飽滿。

  我想起D&K的見證上提到的。「人的潛意識都在追求永恆。所以秦始皇想長生不老,人們喜歡金飾、鑽石,這些象徵永恆的事物。無形中我們都在追求永恆。但人們不知道潛意識裡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是天父國裡的永生。所以總在追求永恆的表徵,總是失望,接著追尋下一個。」或許人們的關係也是如此,我們總是在人群中試圖尋找永恆的依靠,但光是人與人的關係不可能總是永恆的,所以總是失望,接著尋找下一群人,陷入無止盡的迴圈。

  「人生最悲哀的事有二。一個是願望無法達成,另一個是願望已經達成。」很多汲於追尋的事物,到最後往往變成嘴角的一抹淡笑,發現原來不過如此。但我們乃是活在永恆裡的人。我們追尋永恆的同時,永恆便已與我們同在,所以無時無刻都是飽滿的。

  但願的確如此。這篇東西讀到這邊,可不可以請你想一想,你參加過那麼多營會、那麼多出遊,尋找過那麼多關係。當人潮散盡你一個人走在路上的時候是不是也如此感到空虛無助呢?可以的話請在下面給我一個答覆。很簡單的答案,是,或不是。關於那些你們不斷追尋的。

a1025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  我不知道定義一個人是怎麼一回事,不知道別人如何來定義我。在誠品村上櫃旁看了幾本「深入剖析村上春樹」云云的書,覺得相當疑惑,或許文學作品又是另一回事,但你究竟如何去定義一個人呢?你見一個人做了一些事,說了些話,覺得這些彷彿是生命歷程中可以對照的,便混為一流,便以此定義。但人是獨立個體啊。如果本質上就有這麼大的差異,那你又如何能這樣定義一個人呢?

  長久以來我真正想問的是,「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是什麼了,你們到底是怎麼確定什麼是我?」

  *

  老實說我不大懂我自己。

  隱約記得小時後是個相當易怒的人,易怒到怎樣的程度已不能詳述,但印象中紀念冊上的叮嚀總會有人要我改改脾氣。一直到現在。我其實不懂我「生氣」的情緒究竟是什麼。有時候不是真的氣,只是面對一件事時你總得選擇一種情緒,只是剛好在這種前提下選擇了「生氣」。我是很擅長演戲的人。然後漸漸地忘了真正生氣的感覺。

a1025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我想了很久還是沒辦法回答這樣的問題。有時候發問者是別人,有時候是我自己。

  「你覺得我這樣到底是不是真的愛他呢?」想了很久我還是完全無法回答這樣的問題。

  *

  什麼是愛呢?

a1025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我想起去年暑假的這時候也曾像這樣,扛著筆電到圖書館三樓的自修室上網。故鄉高中的同屆生拿著物理、化學在啃讀,準備暑期輔導綿密的大考小考,我在一旁悠哉地鍵入文字,寫Blog或在小即上聊天,告一段落的時候就環顧四週欣賞一下漂亮的大姐姐修養身心。那真是個異常美妙的時光。
  一切如昔。選了一類我依然悠哉,故鄉高中的同屆依然啃讀著物理參考書,我悠悠翻著《行走的樹》,暗忖下學期建青書單應該加上這本。
  然後最重要的是,現在坐我前面的大姐姐還是好漂亮(倒)。
  

a1025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
  我記得去年聯合報登第三屆台積電文學獎得獎名單時是這樣下的標--「奔騰而來的」,那天剛好是第二次基測,休息時間班導把報紙遞給我,指著朱宥勳的大頭照說:「你學長」,我看了看,把報紙收進書包裡,然後說:「明年換我。」那天晴空萬里,天空單純地藍白交錯。

  結果過了這麼一年,我仍然什麼都不是。紅樓文學獎都沾不上邊的人惶論台積電。說來感慨,是啊寫作這種事如此現實,沒有天份你就什麼都不是。雖然我不清楚自己究竟是沒有天份還是不夠努力,但總之結果就是這樣了。混了一年沒搞出什麼名堂。

  而那些人正奔騰而來。

  *

a1025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這輩子沒有送過幾個人出國,我指的是那種長期剝離。除了舒婷以外好像真的找不到其他。早上英文補修的時候傳了封簡訊到機場,「雖然明知道網路上還是能再見的,但還是忍不住惆悵起來。想到你離開象徵一段時光的結束就很不開心。一路順風」。象徵一段時光的結束,一段完整地,整個暑假我們的團契服事。尚未終止但也不遠了。而那麼硬生生地剝離總是留下一些傷口。

  有時候想想這麼小的島也是一種溫暖的凝聚。那些離別從來不是真正的離別,島的這端到那端畢竟只是如此狹小的時空。狹小地我們可以完整想像。但是島外的那些我們無法觸及,而那些無法完整想像的往往教人懼怕。於是我不是一個擅於送人出走的人。

  十一點半躺在床上接到從機場打來的電話。還有半小時就要起飛了。我說,「這次要笑著上飛機喔。」然後電話斷了訊。我走到陽台上望著天空發呆,十二點多了沒有一架飛機經過沒留下半絲雲帶。

  有可能有一天。可能。非常可能。我想我是真的喜歡夏宇那首詩配上陳珊妮。羅馬利亞羅馬利亞。

a1025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「那天晚上我在End Up喝得酩酊大醉,回到YMCA旅館,我倒在房間地板上,放悲聲大慟起來,那是自安弟慘死後,第一次,我哭出了聲音。」--白先勇〈Tea for Two〉

  *

  《紐約客》是很好的集子。回台北的車上把〈Tea for Two〉讀完,那種情感相當深沉。讀到上面這段時想起一些事,關於時機。

  有一個晚上,F說她覺得自己沒用:「明明在看完那部電影的當下很有感動,可是真的要記些什麼的時候就什麼也寫不出來了。總覺得自己浪費了一場電影」,我回說:「有些東西看完會鑽進腦子裡,等到時間對了自然會鑽出來。硬是要為寫而寫的話,那才是真的浪費了一場電影吧」。她說,「不知道。我不喜歡一團感覺在哪裡,久了卻什麼也記不起來。」。

a1025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雖然逐日感到自己正在和這個城市結合,但還是得適時回歸一個異鄉人的角色。這樣我的退路會比較明確一點,而退路總是令人安心。

  不知不覺快三個月沒回苗栗了,這週末打算回去看看。雖然還有一堆事要忙,但適時沉澱後再出發是必要的。我那個熟悉的小房間,布娃娃阿狗阿貓、兩百本書和一台筆記型電腦。閱讀、休憩、寫作,這種沉澱。

  沒什麼特別想說的,只是走前想留下一些東西。

  *

a1025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  昨晚303的同學上線的人特別多,不知道誰先發起的,就這個開了間會客室。說要討論同學會的事。陸陸續續看狀態上很多人掛著「XXX班同學會」云云,才想起我們居然還沒正式辦過同學會呢,在這暑假都快過完的當下。雖然實在也是因為密集的聚會讓大夥有點麻痺,平均一兩個月就會組一次團去唱個歌,中秋節到了也固定相聚烤肉,但真正召集全班的活動還是沒想過。

  和大家聊天的感覺很棒。即使這一年來各有各的世界,碰觸到的東西都很不同,但只要一聚在一起總有講不完的東西。聊到一半不知道誰先開始翻起我的相簿來,「明仁學校生活」裡放了四五百張學校生活的照片,加上其他頭份唱歌阿、台中逛遊去年暑假那一陣子密集的出遊,總共將近一千張。大家邊翻邊選好笑的、值得回憶的照片,每張都有不同的故事。於是想起老是輸掉的巨人隊、沒接到球褲子還破掉的NICK、電聯車門關上的剎那剛好看到遲到的阿彬跑進車站......。

  「我們是兄弟,不是朋友。朋友久不見面會生疏,兄弟不會。隨時隨地都是熟悉的。」--楊照〈一九八○備忘錄〉

a1025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「靈車慢慢地移動,李元貞怨恨地敲打著棺木:『雙澤,你去死吧!我們不寄望你一個人,我們寄望所有中國人!』十幾名朋友坐在棺材四周,在壅塞的台北市區,紅燈亮時,附近車內的人們都探頭望著我們-這群時而哭泣、時而唱歌、時而對著棺材講話的一群人。那時沒有開口的,大概就只有安靜躺著的李雙澤、心中還在思索究竟的我以及靈車角落紅著雙眼的蔣勳吧!

  棺木推進了焚化爐,胡德夫拍拍我的肩膀,暗示我到屋外。

  『妳看!雙澤在那裡!』他指著焚化爐煙囪冒出的那一大股濃煙。」--楊祖珺《玫瑰盛開》

  *

a1025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剛和馬翊中走了一段很長的路回來。最後一段。這幾天他和爸媽忙著搬家的事。路上聊著才知道原來他弟從明仁轉上台北了,全家也隨著搬回台北老家,所以他順理成章地也得搬出宿舍回老家去,方便被看管。他拿了幾件偷買的衣服和不用的書櫃塞到我房間來,衣服穿不下而打算送給學弟,書櫃則正好承載我塞不下的書。

  凌晨十二點多房門砰砰響起他問要不要順便幫我帶一份宵夜回來,我停下敲打鍵盤的手說一起去吧,然後就這樣出了門。那條往台北豆漿大王的路好久沒走了。整個學期和馬翊中分房後各有自己的生活,平常誰也不管誰地竟然也就這樣過了好幾個月。從前同房三不五時總是一時起興就跑去弄個宵夜的,不論凌晨幾點。找到豆漿大王那次也是這樣。禮拜二晚上書讀膩了想到外面吃個宵夜,又不甘臣服於便利商店的微波食品,但才剛上台北來兩個禮拜,人生地不熟地根本也不知道哪裡有宵夜可買。兩個人就這樣漫無目的遊走在半夜十二點的街上,好不容易發現紅底白字的豆漿大王招牌像發現綠洲一樣興奮,吃完回到宿舍將近兩點,隔天兩個人都睡過頭,被記上高中生涯第一堂曠課。

  而轉眼那竟也已是一年前的事了。

  吃完宵夜,我說媽的我們走去總統府敬禮吧,他罵白痴,然後說算了走吧老子也只陪你走這最後一趟了。就這麼上路,從來就只是這麼瀟灑瘋狂地。一路談著缺礦時數,談著志向和女人。一切自然如常。說實在的和馬雖然志向不同,興趣也不一樣。但相處過一個學期的經驗畢竟還是培養起一定的默契。那樣的感覺相當令人懷念。

a1025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前天第一次到living house聽演唱會。那種一般時間你可以悠閒地邊聽演奏邊用餐,一但大咖來了就化身為表演場地的店。學弟多一張蘇打綠的票,說票錢可以改天再還沒關係,就去了。有夠賴皮的窮鬼學長。

  其實也並不特別喜歡蘇打綠,一如我這十幾年來一直沒有特別崇拜的偶像。上一個因為聽現場演唱而令人迷戀到立刻掏錢買專輯的歌手是同恩,再上一個是三年級不明就理喜歡上的SHE。同恩第二張專輯令我頗為失望,而SHE則算了吧,最近出的那張是什麼鬼阿?蘇打綠的歌在網路上聽過一些,但真的練過、講得出名字的只有《小情歌》、《小宇宙》和《飛魚》,算是還蠻喜歡但不到熱衷程度的團。

  簾幕拉開,青峰頂著誇張的頭,開場歌是《小宇宙》。練了也一段時間了,想跟著唱但還是跟不上。接著依序唱了什麼歌其實沒什麼印象了,但那種黑暗中回蕩著同一旋律而跳動激盪的感覺實在相當震撼。每唱完一個段落青峰都會停下來說說話,和樂手嘻鬧一陣,輕鬆自然。這種感覺是大演唱會上難有的,像青峰說:「回到這裡有回家的感覺,真的很想念大家。」由此而生,有家的感覺。

  當然那並不是一種歸屬感,只是一種依附在團體中的假性情感。那麼多人畢竟也只是如此罷,他們花錢來站一個晚上,不過也就求一個慰藉舒緩。不過如此。

a1025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